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两重”建设工作将持续五年 各地抢抓政策窗口期刷新投资进度条

  • 体育
  • 2024-10-25 07:54:02
  • 42
摘要: 近期各地“三季报”陆续出炉,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向好成为多个省份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亮点,但总的来看,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不少地区需...

“两重”建设工作将持续五年 各地抢抓政策窗口期刷新投资进度条

  近期各地“三季报”陆续出炉,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向好成为多个省份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亮点,但总的来看,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不少地区需着手解决的主要问题。

  投资作为解决需求不足的“快变量”,一直以来都是地方冲刺四季度的重要抓手。今年在一揽子增量政策加持下,各地铆足劲做好项目储备,争取更多资金支持。湖南永州发改委在近日公布的有关经济运行汇报中首次披露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也即“两重”建设)将持续五年时间,这由此被进一步视为推动经济回升的重大利好和有力支撑。政府投资保持一定力度同时,专家还建议,要将投资方向由“硬基建”向民生“软基建”转型,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

  多地投资数据回稳向好

  截至10月24日,全国至少25个省份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有10个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快。其中,辽宁同比增长4.8%,创2019年以来同期增速最好成绩,较上半年加快2.3个百分点;湖南同比增长2.3%,较上半年加快1.9个百分点;四川同比增长1.9%,较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

  从全国来看,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与1—8月份持平,是今年4月份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多月下滑后的首次止跌回稳。

  “投资是有效解决需求不足的快速变化因素。”中国金融40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指出,在提升总需求过程中,政府支出的增加不可或缺。他强调,只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存在,投资机会就会持续存在。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其中,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是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的五大工作之一。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在投资方面,重点是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考虑到提前下达项目清单和投资计划,有助于加快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先行开工实施,发改委拟在本月底按程序提前下达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透露,“两个1000亿元”提前批次的项目清单已按程序下达。其中,“两重”建设项目121个、带动总投资约88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526个、带动总投资约9300亿元。

  各地抢抓政策机遇期

  作为推进政府投资的重要抓手,“两重”建设在未来五年时间里都有望保持有力度的支出。

  湖南永州发改委在10月23日公布的《关于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建议的汇报》中分析下阶段发展形势时提到,国家系列政策叠加带来重大利好,重大项目资金为经济回升向好形成有力支撑。

  具体来看,湖南永州发改委指出,围绕“两重”“两新”等重大政策,各个细分领域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特别是国家已经明确“两重”建设工作将持续五年,后续还将视情况扩大支持领域。

  记者注意到,这是官方层面首次公开披露“两重”建设工作持续时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两重”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刘苏社此前曾介绍,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里用于“两重”建设的7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到项目,项目开工率是50%。

  “支持‘两重’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2025年还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且优化投向,‘两重’建设仍将保持有力度的安排。”刘苏社称。

  CF40研究院此前曾测算估计,两个“1000亿”投资计划在2024年最后两个月提前下达,简单“线性外推”意味着2025年或将有超过2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和消费支持计划。

  事实上,这也是当前各地密集谋划项目储备,“大干三个月”“奋战一百天”的原因所在。

  “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出台,对扩大有效益投资是重要的机遇窗口。我们要精准对接,做深做实前期工作,推进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充分发挥对有效益投资的关键作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陈军在安徽省第四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上表示。

  云南省近期也举行了四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推进会,有关负责人在现场表示,要紧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密集出台的窗口期,研究出台省级政策举措,迅速推动系列政策落地见效。抓好国家加力支持地方化债、提前下达两个1000亿元资金等政策机遇,做好研判和谋划,最大限度争取资金支持,确保“踩得准点、赶得上车”,更好地发挥政策撬动作用,全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财政支出谋划向“软基建”转型

  “在历史上的历次经济周期中,我们主要依靠扩大投资、保存供给侧产能来对抗经济下行压力,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需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有增有减,更多投向科技创新、基本民生等领域。”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日前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同样提及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政策取向的转变。

  传统基建空间缩减,如何寻找新的投资增长点,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成为过去一段时间市场讨论的热点之一。中金公司研报观点认为,财政支出重点由基建投资(“硬基建”)向民生(“软基建”)转变有助于财政提质增效。

  根据中金公司测算,民生支出的财政乘数在1年期内是0.93,3、5年期的乘数则将扩大到1.11和1.2。也就是说,一年内民生支出带来的GDP增量相当于支出总额的0.93倍,而五年内民生累计支出带来的GDP累计增量则相当于民生累计支出的1.2倍。从教育、卫生、社保等细分民生领域看,教育和卫生支出乘数高于社会保障支出乘数。

  财政支出这一变化在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落地过程中已有所体现。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用于“两重”建设的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具体投向了沿江高铁、东北高标准农田建设、“双一流”高校、城市地下管网、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三北”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10月17日在第417期长安讲坛上指出,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总量需求问题与结构性问题相结合,是我国近年来探索出来的不同于西方宏观调控的重要规律。黄群慧认为,过去地方政府所习惯的基于土地要素进行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当前来看已不可持续,对于数字技术革命时期的发展而言,人才、知识等要素更为关键。

发表评论